十年白水江—写在白水江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

文章来源:    作者:杨飞禹       发布时间:2014-10-12     浏览量:

2000年11月,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这标志着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10年9月初,白水江边还散发着初秋的炎热,我有幸来这里参加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计划的十年评估大会,再次回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土地。


      (一)

白马河是这次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评估组深入实地,到保护区和社区考察的第一站。从文县鸪衣坝桥到铁楼藏族乡政府驻地30公里的通乡公路,过去山道弯弯,路很不好走。尤其到了每年7至9月的雨季,多处泥石流滑坡,满地泥泞,进去十分的困难。如今已是硬化路面,4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而且少了许多的颠簸。清澈的白马河水欢快而流畅,流量也明显增大,一座座小型水电站拔地而起,添了几分朝气蓬勃的景象。

白马河保护站就设在乡政府所在地铁楼村,保护区成立很长一段时间,保护站职工一直住在低矮的平房、破旧的木楼里,阴暗的房间既当宿舍又作办公室,条件非常艰苦。现在新建起了二层办公楼和住宿楼,院子里得到绿化和美化,除了学校,算得上当地最好的建筑。办公楼有了宽敞的会议室,每个职工宿舍确保1室1厅1厨1卫,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阳尕山是铁楼藏族乡李子坝村的一个合作社,位于保护区实验区最深处,海拔1900多米,是个47户人家162人的村子。 在上世纪末,户户还是木式结构的旧房屋,牲畜圈舍紧挨着住房,院子里人畜混杂、污水成谭,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四处乱舞,卫生状况极差。林区阴冷潮湿,做饭取暖全用木材,一年四季烧着火塘, 每年户均要消耗约2万斤薪材。林区农作物产量小,土地利用率低,维持生计要通过大量的开垦荒坡来弥补,植被破坏也较为严重,生态保护压力十分大。21世纪初以来,保护区不断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 开展社区共建,实施改房、改灶、改圈、改水、改厕等工程,发展中药材种植。同时,当地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劳务输出,组织动员青壮年出外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当我们陪同专家评估组乘车过便民桥,走进村子,看到整洁的村寨,干净的院落,敞亮的房间。户户换成了节能炉灶,有的还用上了替代能源,少了那堆积如山的柴禾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妇女们蹲在自家门前的水渠边,用引来的山泉洗着衣服。过去村前村后被开了天窗的林中空地,也已郁闭成林,恢复了植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俨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画。

来到海拔2350米的邱家坝,也就真正进入了保护区。过去这里是白水江林业局的采伐工段驻地,1978年12月保护区成立后被改建成大熊猫驯养场。1985年我和保护站的同事巡山查林时,各条沟系都是牛羊践踏的痕迹,零零星星看见被当地村民盗伐留下的大树木桩。虽然每年保护区都要开展数次有规模的清山查林和严打活动,但收效甚微。2001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后,保护区和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实行封山禁牧、封禁管护,收到了显著效果。如今,周围郁郁葱葱的林子,茂密的箭竹,簇拥的花草,已淹没了曾经的印迹,恢复了大森林往日的气息。据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大熊猫数量也有过去的3至4只,增加到现在的10多只,藏族护林员在进山查林和监测中偶尔也能发现它的身影。

天公作美,邱家坝正好是个晴天!围坐在溪水边的小院,听一曲白马藏族姑娘的敬酒歌,喝一碗香醇的扎杆子酒,欢笑声惊动了山间清新的空气,一块薄云从头顶飘过,携来一阵细雨,穿透阳光洒下五彩缤纷。

      (二)

刘家坪是这次专家评估组考察的第二站。如果说,不到陇南就不知道甘肃的山有多险,动植物有多丰富;那么,不到文县就不知道陇南的山有多高,水有多美。而刘家坪正是文县山最高,地势最险要的地段之一。

大岭梁,是白水江和让水河的分水岭。从丹堡河一路环山而上,曲曲弯弯绕过三十道拐,就上了大岭梁。过了大岭梁,就到了刘家坪乡地界,也就进入了保护区实验区。从这里开始,你才能真正看到保护区的秀丽风光,体会大自然的无比神奇。2002年,大岭梁上建起了护林防火瞭望塔,常年有保护站护林人员值班看守。从塔顶架设的高倍望远镜里,可以一览刘家坪保护站辖区的全貌。眺望远山,那白云深处时隐时现的大山梁就是著名的摩天岭。

摩天岭,是青藏高原东段岷山北麓向东延伸的一个支脉,也是贯穿整个白水江保护区的一条山系,最高处海拔达到4000米。据文献记载,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文县),翻越险关摩天岭,下江油,取成都,所提到的摩天岭正是此地。摩天岭的南坡属于四川省地界,而北坡就是白水江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刘家坪保护站辖区正处在摩天岭北坡的中段腹地,位于白龙江一级支流让水河的上游。是该保护区天然植被保存最完整,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大熊猫、金丝猴、中国鸽子树等珍稀动植物数量最多,保护区社区人口最少的区域之一。

刘家坪乡地域偏僻,经济落后,全乡仅有人口458户、1706人,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从保护区了解到,十年来,保护区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社区群众,营造漆树、落叶松等生态、商品型兼用林3700多亩,发展优质核桃400多亩;实施社区共建项目,修建节能灶228户、沼气池50个,每户每年节约薪材60%以上。争取外援,发放小额贷款近6万元,解决群众生产应急问题。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印制农民工手册,十年来累计务工人员达到6200多人次。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既挣回了钱,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反过来宣传保护,自觉参与保护。通过十多年来的管护和开展社区共建,位于区内两大主要沟系的关口、深沟两个村,林线向外延伸了10多里,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新氛围。

      (三)

结束了实地考察体验,让我们回过头来体会下面的一组组数字,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保护区建区以来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近十年来的巨大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维护了原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次生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逐步恢复。森林覆被率达到82.7%,林木蓄积量年净增40万立方米,达到1478万立方米,保护区森林每年产生的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效益达 9.17亿元。有6.9万亩疏林地已全部郁闭成林,局部地方林线向外推进了10公里。2003至2009年新营造生态林6万亩。

从历次调查表明,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川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稳步增长。大熊猫数量从1995年调查的97只,增加到2003年的103只;而且从5年来的春季大熊猫样线调查显示,大熊猫痕迹点从2006年的36.11%增加到现在的74.52%,增长了38.41个百分点。

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缓解了保护与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保护区筹资400多万元,帮助社区解决道路、桥梁、农电改造、电视接收、人畜饮水等问题,重建铁楼李子坝希望小学一所。 开展科技扶贫,为社区群众举办农林技术培训51期,培养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1600多人。结合地震灾后重建,推广能源替代项目,开发小水电10个,修建节能灶2300多个、节能炉97台,更新电式炒茶机82台。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养殖业60多户、种植业1000多亩。开展生态旅游试点,带动农家乐。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动员劳务输出,十年来共输出劳务人员11.7多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5.85亿元。

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森林资源管护体现了全方位、制度化。保护区建立完善了管理局、保护站、护林点三级管理体系,制定工作规定和管理细则68个,划分责任片16个,成立社区村级义务护林队70个,义务扑火队104个、4340人。围绕甘肃省人大2000年7月颁布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林区执法。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林区乡镇、村社,广泛宣传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十年来,制作大型公益宣传牌10个、永久性宣传标牌12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2.83万份,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保护意识,林区重大案件明显减少。

保护教育活动和舆论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扩大了保护区对外的影响,显著提高了保护区知名度。十年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互联网开设白水江网站,编印《白水江通讯》等形式,广泛宣传保护区。2003年7月,白水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8年来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大专院校、中小学生5.7万人次;成为向社会展示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展保护宣传教育的基地。向社会发放介绍保护区的宣传折页4万多份、光盘0.4万张、各类图书5000多册。2001年印制的《大熊猫故乡白水江》,在人民大会堂发放,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2009年出版的《情系白水江》画册,向社会各界展示保护区资源、风光和保护历程,成为宣传上的亮点。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保护区在完成资源综合考察、大熊猫调查等一系列科研活动的基础上,2000年以来,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技论文78篇,出版专著9部,完成科研项目7项,2部专著和2项成果获省部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1人获科技界全国劳动模范,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和交流,完成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和社区发展研究项目。

大力争取项目投资,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更加完善。保护区在改善管理局机关办公条件和接待能力的同时,把基层保护站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进一步完善保护站建设,基层7个保护站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提高,站容站貌焕然一新。已建立覆盖保护区的短波通讯网,局、站安装了宽带网,购置计算机80台,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建立了信息数据处理平台。

      (四)

虽然只是短短两天的考察,却给参加这次评估会的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和来自周边保护区的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伴随着阵阵细雨声,在保护区花园式的办公楼和宾馆会议室里聆听保护区工作情况介绍和专家点评,更加深了对保护区的了解。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先生郑重宣布, 白水江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通过十年工作评估的一刹那,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评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也预示着保护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保护区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