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章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关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每十年要进行一次阶段评估”的规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2010年9月1日至4日对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评估。参加评估的有来自野生动植物保护、社会经济学、保护区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其他保护区代表以及保护区管理局职工等110多人。国家林业局、甘肃省林业厅、陇南市政府、文县和武都区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评估会。
与会专家和代表对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现场考察。就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态保护、自身建设、科研监测、公众意识教育、社区共管和发展等方面听取了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9月4日,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了评估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根据现场考察情况,结合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总结报告,就保护区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十年的保护现状、工作成效与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专家组形成以下意见:
1、十年来,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国家林业局、甘肃省和陇南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力地支持下,秉承生物圈保护区的理念,努力实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网络内研究、监测、教育和培训”的三大功能,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因此,该保护区保护理念、努力方向符合“人与生物圈”的宗旨。
2、保护区管理机构得以进一步完善,现在有1个管理局、13个职能科室、7个保护站、1个大熊猫驯养繁育中心、3个公安派出所,管理人员达142人。
3、通过十年的努力,大熊猫等珍稀、特有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明显的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86.1%,森林质量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泥石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区域的生态安全。
4、建立了28个生态监测站点,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相对规范的科研监测体系。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和数据,发表了许多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在保护区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
5、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功能,成为环境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白水江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为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6、通过在社区开展节能改灶、建沼气池,减少了社区群众的薪柴消耗达60%。建立了社区发展滚动基金、发展特种种养业,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7、建立村级护林组织、开展社区共管等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创造了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共处的局面。
8、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宣传教育机制,采取广播、电视、会议、走村串户、设立宣传牌、发放宣传画册和放映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经过充分讨论,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结合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
2、日常巡护与科研监测相结合,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依托地方政府支持,多途径地开展替代生计和节能项目,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4、完善社区参与的途径和机制,进一步推进社区发展,建立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典范。
5、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强化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制止在保护区内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6、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扩大保护区的影响,争取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一个典范。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