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村”纪事

文章来源:    作者:李瑞春       发布时间:2018-06-14     浏览量:

车子一直沿着白马河沟缓缓向上穿行,路边的村庄、树木飘忽而过。过了很久才到达这个遥远的、被媒体称之为熊猫村的阳尕山村,出现在眼前。但是我们原本没有进村探寻的计划,我们这支五人小分队最终的目的是进入邱家坝原始森林开展植物资源调查。

早晨的阳光照射着被树木包围的村落,白云缠绕,炊烟飘荡,晨风送来山野的芬芳和生活的饭香,正是这一点让人心动,生出许多期待,然而我们却只是路过,并不做片刻的停留。白马河从村旁奔腾而去,雪白的浪花涌起,涛声如雷,宛如白玉般地迸溅开来,滋润了整个村子。一个村子有幸置于充沛的河水之畔,被浸润的土地显示出了它的肥沃和饱满。无论是稼穑,还是让土地空置,也能长出厚实的植物----是渗入地下的那些水,被植物察觉,根系伸入其里,甚至是地面上的树冠,也都齐刷刷地有一种倾斜于河道方向的愿望。

车子停靠在路边,我拨通了村子一个40岁的老朋友老谢的电话,说明来意,告诉他我们要进林,需要一个带路向导,并且很小人的对他说按规定只能发一百元补助,问他有没有时间带我们进林,但是老谢听后没有片刻停顿就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这些搞林业工作的,最基本的功课是要与林缘村的老百姓拉关系,交朋友,虽然有些功利,但很实用,方便开展工作。老谢就是几年前因工作需要发展起来的,从某些方面讲,他也成为了保护区林业工作者共同的朋友了,一则他是当地人,进林轻车熟路,二则为人忠诚厚道,也算是资源共享吧。我们给他交代要去的目的地后,他便提了砍刀前行,开始履行职责。下午时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忙完了,开始返程。老谢邀请我们进村看看,我们知道他的意思,连忙婉言谢绝,但他脸上立刻显出恼怒的神情,说见面即是缘,这个面子不能拨,我们只好应允。

多年以前,我在阳尕山村因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工作而借住过很长时间,三十多户村民居住在海拔2000米岷山腹地,白马人和汉族杂居。走村串巷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逢下雨天,坑坑洼洼的路面到处是积水、猪粪,有时只能捂着鼻子反复跳跃才能前行。一座座土木结构的房屋被一代代村民用烟火熏成灰黑的主色调,参差、粗糙、无序,这些便构成了一间又一间的房舍,蔓延开来,就是整个村落。根据我当年对该村情况调查显示,村里老年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因经济条件制约,小孩上学率仅仅能达到70%,而有20%的小孩未上完小学扫个盲就辍学了。而村子里能完成高中学业的,后来就成了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学医的、做木匠的、开小卖部的、收购药材的、做小本生意的这部分人便率先摘掉了贫困帽。这种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现象在保护区林缘村社普遍存在,长期以来,村民们靠山吃山不养山的习俗根深蒂固,偏安一隅,文化浅薄,种植单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经济匮乏,信息闭塞,生存空间狭窄,一昧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在大多数村民眼里,似乎空气、蓝天从来就有而且一成不变,似乎阳光不是太阳生产出来的而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纯粹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公用仓库。长期以来,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度成为林缘村民与保护部门最难以调和的矛盾,可以说,林缘村民长期以来一昧对自然的索取和片面发展经济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

当我再次进入阳尕山村时,与过去的印记形成强烈的反差。硬化了的道路通向每一户门前;栽植两旁的大丽花、金菊等诸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开向每一户门前;房前房中瓷砖铺面砌花园、屋后屋顶白墙黛瓦,墙面醒目的用红、白、黑三色组成的线条穿越整个村庄,被烙印上白马民族特有的印记。这个村落明显地被规划过了。村子的整齐明显是政府的策略,使我心生快意,是什么原因使它失去以往的参差与粗糙,变得那么有序。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不是为了欣赏与我居住之地有多少的相似,而是要看多么地不相似---我们是为了不相似而来。就像我们喜爱梦境,在梦中见到了奇诡荒诞,从而发现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就我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一个地方去的人多了,而且都说它有多么原始,甚至纳入了行程表,此刻,我不免疑窦从生。

老谢把我们带进他家。老谢家很气派,砖混结构的三间正房,左右各两间厢房,院落带专门的卫生间,院墙下砌有带状花园和自来水池,大门匾上刻着天道酬勤四个烫金大字很是气派。从灶房走出一位衣着华丽的漂亮少妇,我们有些诧异,老谢戏称是贱内,为我们端来一桌饭菜。老谢媳妇很礼貌地用普通话说,欢迎来我家做客。看到我们吃惊的表情,老谢有些得意地笑了,向我们讲了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他说以前整个村子由于经济条件太差,许多年轻人找不上媳妇,而附近村子的女孩子大部分出去打工,但是大部分都留在外面,无奈之下他们这帮村子的年轻人也走出家门天南海北的到处打工挣钱。长期的劳动练就了他们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无论在建筑工地,还是修桥筑路,很受欢迎,也就不愁挣不到钱了。三四年后,他也有了十来万收入,开始考虑个人问题,在湖南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媳妇。第一次带她回家时,女孩子因为看到他家条件太差死活不愿意,但经不住他强大的爱情攻势,勉强同意和他结了婚。但是他心疼媳妇,就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后山养了几十箱蜂,十来亩药材,每年也有七八万块钱的收入。房子建好了,两个孩子都上高中了,学习还不错,小日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老谢说阳尕山村村民大部分人都摘掉了贫困帽,大部分光棍都找上了对象成了家。如今国家政策也好了,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联村联户、精准扶贫、白马民俗文化旅游等一揽子惠民工程使得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无论是村容村貌整治还是村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老谢说去年保护局为李子坝村及阳尕山村在内的178户村民免费发放了液化气灶,大大减少了社区村民薪柴使用量,起到了良好的森林资源保护效果。阳尕山是最接近大熊猫栖息地的村社,也是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及其生物多样性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老谢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按每户计算,一年至少要从林中砍柴8000斤,其中60%用于做饭,一个劳动力上山砍柴300斤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使用液化气灶后,做饭不用柴了,冬季取暖用柴量每月也不足千斤。液化气灶的使用正逐步改变村民的能源利用模式,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也进一步得到缓解。

村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扶持,生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受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林缘社区群众实行一种浅层次、平面式、数量扩张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村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类型主要是生物资源利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利用,通常通过砍伐木材、采集林副产品、挖药、打猎等方式发展当地经济,提高自己的收入。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以砍伐木材、挖药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明显下降,新的经济来源一时难以找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只能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换取收入的提高。在短时间内,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可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但保护区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却受到了严重破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而加大保护力度势必限制村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于是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如今,通过政府及保护部门的积极努力和村民自身的觉悟,对森林的依赖已逐渐淡化,不仅涌现出许多发家致富的能手,发展经济也呈现出多样性,从思想上已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对他们的重要性。如今各村社村民都自发组织了森林巡护队,为自然保护事业保驾护航,为自身的生存环境积极努力。目前,保护区已形成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是护林员的良好局面,这无疑生态保护的福音。老谢说,现在村子里小孩上学率已达到100%,而且每年都有三到四名高中生考上大学,有的已参加了工作。

吃罢晚饭老谢带我们到村子的文化广场参加村民举办的篝火晚会。广场坐落在村子中央,面积不大,也就二百来平米,四周砌了花圃,植有龙爪槐、岷江冷杉、合欢、卫矛以及蓝蝴蝶、石蒜花、金菊、龙船花等等。广场周围早已挤满了村民,有人抬来一口大铁锅,往锅里堆放了柴火,须臾,一轮篝火伴随着响彻云霄的白马舞曲熊熊燃烧起来,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地火圈舞。月亮也从山坳徐徐升起,静谧的山村明亮起来,沸腾起来,欢乐的氛围感染了所有的人。阳尕山酣醉于挂满露珠的林中,如一幅恬静的山水画,弥满诗意的空灵;它渐渐苏醒,撕开升腾的浓雾,其活泼可爱劲,有点像安徒生童话中的某些篇章,令人神往,令人遐想。被照亮了的白马河,从它的胸膛潺潺流过,它迎着皓月,在清辉的洗礼中,同庄稼人一道,作铿锵的搏击。晚归的锄禾声通过它的腹部直抵家园的心脏,劳累一天的人群在它宽阔的怀抱中,谋求饥饿的蜕变。

阳尕山,离国宝大熊猫最近的生态村,它的每一块肌肤,都跳跃成一段历史的缩影;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孕育着无数生灵的存活或者消亡;它仓库一样的身躯将偌大一个家园包裹得严严实实,家园在它的脉搏中生息,安全无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它的手掌中,温馨无比。(中国作家网-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