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概况

文章来源:保护局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8-05     浏览量: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8年,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地处岷山东端的摩天岭山地之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6’— 105°25’,北纬32°36ˊ-33°00ˊ。保护区包括文县白水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及陇南市武都区团鱼河流域的小部分地区,南部比邻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1963年在让水河、丹堡河施业区内划定的3.9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1978531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包括原白水江林业局的白马河、让水河、碧口、 丹堡河、红土河5个施业区。19798月,根据林业部批示精神,保护区暂定名为“林业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以部为主的部省双重领导体制。

1982年元月,实行部、省、地三级管理,并明确了各级的管理职责。19906月林业部通知更名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22月,甘肃省将原陇南地区管理的六项工作收归省林业厅管理,恢复到1982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同年将文县林业局管理的岷堡沟保护站移交我局管理,面积由原来的208409公顷增加到223671公顷。森林覆盖率87.3%。保护区辖10个乡镇,辖区边沿人口近10万人。保护区管理局下设13个科室,一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和7个基层保护站。

白水江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发展自然保护事业的方针政策,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全面保护好自然资源,并结合保护事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白水江保护区是原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于1993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并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全球300多个网络成员之一。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在地域上分离的两部分组成。其主体部分位于甘肃省最南端的甘川两省界山——摩天岭北坡,只在碧口以南越过分水岭,包括了南坡的青川河源区。另一块飞地则位于白龙江北岸支流小团鱼河上游红铜河流域的秦岭山地。全区林地面积16.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8.0%;非林地面积2.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0%。活立木总蓄积为1561.6万立方米。天保森林管护面积14.4万公顷。境内的驼峰山海拔达4072米,保护区内中庙镇海拔仅595米。

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白水江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一是生物资源。白水江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2160种。该保护区是我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珍稀濒危植物71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2种,省级保护植物43种。珍稀濒危物种丰富,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二是水资源。白龙江、白水江及其支流贯通全区,200多条小溪遍布高山峡谷。三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境内摩天岭三国古栈道、碧峰沟仙女潭、马家山茶园风光、白马民族风情、邱家坝原始森林景观等,是休闲度假、科研考察、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四是气候变化。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由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从河谷亚热带湿润气候、暖温带湿润气候过渡到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气候。五是区位优势。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处于古北界的华北区和青藏区与东洋界的华南区交汇地带,具有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古老孑遗物种多的特点。由于北亚热带北缘的湿润气候和侵蚀性高中山地貌的结合,为植物繁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保护区成为我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六是植物群落构成多样。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20个群系组, 41个群系。其中种子植物区系汇集了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区三大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温带性质明显、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珍稀濒危植物多的特点。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等6个植被带。

白水江保护区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优先重点保护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A级保护区;先后完成了国家、省、市级调查研究项目40余项、62个单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01年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评为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并于1993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是我国三大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保护区。相继与国内外40多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国宝大熊猫也走出国门,以“友好使者”的身份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展出,进一步提升了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bh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