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白水江保护区的最高峰——驼峰山,那里的蓝天白云、绿茵青草、怪石嶙峋所构成的绚丽图画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一直想一睹这“白水江之巅”的绝色风采。随着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工作的逐步深入,零距离接触它的机会终于来了。
7月10号的丹堡阴山河,经过了一昼夜大雨的洗礼,植被格外翠绿、郁郁葱葱的万顷山野迎来了万里无云、月挂蓝天的好天气。黎明时分,我悄悄从3200米的营地中起来,快速爬上了3400米没有针叶林的开阔地带, 让红彤彤的日出镶入我的镜头之中。由于在山梁上是遇雨临时选择的宿营地,因而没有水源的我们只有靠遮雨布上收集的雨水做饭。7点半钟,我们两名队员在3名向导和地形图的指引下,顺着大黄沟与沱沟交界非常陡峭的刀背梁向驼峰山艰难挺进。开始刀背梁还能艰难的行走,后来就难上加难了,有的地段险峻的不敢往两边看。为了保证安全,我们决定从一个缓坡下到大黄沟湾里向上攀爬。
2500米、3000米、3500米……我时不时的盯一眼GPS上随时上升的海拔高度。想着就要到达魂牵梦绕的保护区第一高峰了,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当到达3900米高的对窝梁即人们传统中所说的驼峰山时, 我们傻眼了。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峰是躲在驼峰山后面的,要相见“庐山”真面目还真的不容易。我们只能穿过四川境内的流石滩和盛开着各色小花的高山草甸,在此看到了悠闲自在的十几只绿尾虹雉的亚成体和幼体。等再攀上一个羚牛也时常光顾的陡峭悬崖时,走在前面的我和李仁洪终于从侧面看见了还隔着一个峡谷、高高耸立着的中间隆起两面缓缓下降呈“人”字型的驼峰山。保护区第一峰近在咫尺,大家迫不及待的下到谷底,手脚并用的攀岩上去。终于登上了 4072米的驼峰山,这里看上去并不是想象中的高山裸岩。主界面是一个约100平方米近似圆形的宝顶,它向东北方延伸出去形成两个山峰,这就是在阴山河大部分区域都可以看见的驼峰山;它向西北方伸展出去就形成了宽约20米、长约80米的草甸;它的南面就是悬崖峭壁。 这里开阔而平坦,正值盛夏,山花烂漫,各种山花在4千米的高山上怒放,白色、蓝色、深紫色、淡紫色,如同彩色地毯铺在半坡上,山花的色系是一种绝不同于低海拔、 只属于寒冷高原的冷色系,绽放出一种让人目炫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极富感染力!
真是一览众山小,站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驼峰顶上,雄黄山、阴山河、阳山河,甚至大部分保护区域都尽收眼底。尽管烈日当空,但是山顶的风还是很大,我们的队旗只要往地上一插就会迎风招展。高山温度低,风大更觉寒冷,气温大概不足10度,冻得人直哆嗦。一天之内,由夏入冬,来往的飞机也觉得离你很近,那种感觉真的很奇特。身体暂时还未能适应这种温差,而向导中,已经有人开始出现高山反应了,头晕胸闷呼吸不畅。本来想好好花些时间领略这里和周围美丽的景色,由于寒冷和不适我们就急急忙忙的合影留念,对近处远处进行了摄录,大约停留了20分钟后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向往已久的驼峰山。
再见了驼峰山!
离开驼峰山,北坡是保护区,植被垂直带比较明显,由高往低依次是裸岩、草甸、灌丛、针叶林,山峦叠嶂。南坡是四川平武县域,地势平坦,生境主要是草甸和流石滩,大家还意外的看见了镶嵌在草甸之中两个相邻不远的高山海子,它们在地形图上没有标注。最后我们行走在阴山河与阳山河交界的由羚牛踩踏出大道的山梁上向山下移动,这才是选择进入驼峰山的最佳路径。不过我觉的驼峰山是保护区最高峰,有点太过牵强。其实最高峰是由阳山河、阴山河交界的山脊在汇集到岷山上时的隆起部分,它又近似圆形,我认为称它阴阳顶更为贴切,一是因为它是阴山、阳山两河的发源地;二是阴阳交融,才能体现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调查完线路,当在3200米处的上磨坊沟中宿营下来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不久,劳累的我们和喧嚣了一天的原始森林就复归平静了。(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