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前行,无惧未来

文章来源:白水江分局    作者:王婷       发布时间:2020-12-15     浏览量: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白水江保护区)地处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陇南,位于甘肃省境最南部,占地面积18.3万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境内拥有野生大熊猫110只,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这里紧邻九寨沟,风景独特,生物多样,区内地形环境复杂,崇山峻岭,山势险峻,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避护所。这里不仅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斑羚、金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更有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下设 6 个基层保护站、1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任务。

近年来,白水江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羚牛、金丝猴以及其他伴生动物也呈增长势头,在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成绩和我们白水江保护区几代工作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了祖国的绿水青山,是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维护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这种精神在保护区历代传承,他们不是形单影只的个体,而是一个拥有同一姓名的“林业人”群体。

60,70后林业人的初心和守护

一步一个脚印,踏遍青山,用一辈子的青春守护青山。他们从不畏惧,不畏山高险阻,不畏前路漫漫。
    白水江保护区内共有几十条条大熊猫种群监测线路和 条巡护线路,最近的监测样线7、8小时,最远的则需要工作人员驻扎露宿山头十余日。 90年代,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保护区内除丹堡河保护站距离县城较近外,其他五个保护站及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都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到岗。有的保护站需要先搭乘班车,中途等待几个小时后才能坐上每日只有一次的渡船;有的保护站需要步行几小时才能搭乘通往县城的车辆;有的保护站甚至不通电,日常照明都是使用煤油灯,蔬菜也是十天半月都难以运输上去,通信全靠一部卫星电话,冬天大雪封山时,他们步行往返十余里才能打一通给家人报平安的电话。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不曾退缩。我难以想象他们在进行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时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听老一辈退休的林业工作者讲述,他们进山必备的三样东西:“馒头,水壶,地形图”。   一路步行,他们时而攀行在高挺的峭壁上,时而行走在只能容下双脚的悬崖上。进入林区搞调查,一走就是十天半月,渴了饮一饮山泉小溪,饿了就着咸菜、馒头随意应付过去,累了倚靠树木席地小憩。正是他们一代人用青春和汗水,为我们白水江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统计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我们的大熊猫野外监测成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60、70年代的他们是我国最早投身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开拓者,也正是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三五人,一辈子,守一座山,生活饮食全靠自己解决。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们爱这大山爱的深沉,只因那源于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一声林业人,一生林业人”。他们未曾想过离去,这里的一切都不容割舍,曾经踏过的山河,独特的丛林味,熟识的村民和已经扎根的心。他们一代人大多坚守在一个岗位直至退休,这就是林业人坚守自然保护事业的决心和担当。至今,他们扎实苦干的精神和事迹还在保护区内广为流传,像是一束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这一代林业工作者的心灵,激励我们不忘初心。

80后林业人的传承和担当
    林业精神是代际相传80后林业人是上一代人青春的延续,正是他们对林业的热爱和专业的学识素养,进一步巩固了大熊猫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更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他们既秉承了上一代林业工作者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更融入了年轻一代敢于拼搏、钻研的精神。

他们对林业工作有着高枕的热情,即便去往林区调查的路上布满荆棘,他们的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一路上和队友说笑着,哼唱着喜爱的歌,到是为枯燥的调查工作增添了几分生趣。但只要发现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大家就会立刻严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对待工作严谨,不容出错;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不仅熟练掌握红外线相机点位布设、准确填写各类监测表格,更能准确识别多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他们每月坚守岗位达20余日,不分节假日,甚至春节都不能和家人团聚,越是节假日,越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每年的防火期内,工作人员都会加强巡山频次,积极排查林区安全隐患,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了林政资源安全。

90后林业人的无畏和使命
    林区工作者因常年处在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里,有的甚至中年就已经患上了风湿病、关节炎,只能就近参加一些日常巡护工作。年轻力量的注入能不断激发一个组织的活力,近年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涌入大批80、90后林业等专业院校毕业大学生,他们将是自然保护事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当中的90后林业人,都经历了向往-克服-成长的心路历程。起初,由于缺乏锻炼,体能素质差,稍一爬山气喘吁吁,但正是前辈们的鼓励和引导,现在,我们也能在大熊猫野外监测调查中独当一面了,正所谓最大的困难是停滞不前,最大的敌人是空想。既然那么多优秀的林业人在引领我们前进,那我们何尝有理由退缩?我们要继续发扬学习林业人不怕吃苦的精神、敢于拼搏的劲头,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将现在各种先进的手段运用到保护事业当中去

大熊猫野外调查每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县城的天气和山上的天气由于海拔相差总是不同的,俗话说,城里穿纱,山上穿袄,林业工作者为了出行方便,一年四季进山都是穿迷彩服、胶鞋。大熊猫野外监测路上不分四季,他们要趟漫过脚面、膝盖的河水,鞋袜一路上被反复弄湿,又经过几小时路程被捂干。

林中的天气总是多变的,夏日里,不仅要经历暴风雨和冰雹的突然来袭,还要小心毒虫的叮咬,林间密丛里四处埋藏着危险,可能一不留神,毒蛇就已经在脚下了。临水的地方隐藏着等待行人穿过吸附的蚂蝗,几乎每个人都被蚂蝗咬过,但也是见怪不怪了,坐下来,熟练的拍打出蚂蝗,穿上湿漉漉的鞋袜继续前行,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林间行走被树梢划伤、磕碰受伤都是林业人早就习以为常的事。冬日里河水刺骨,大山深处几乎被积雪覆盖,积雪最深的地方可以到达成年人腰部,只能爬在雪上匍匐前进,全身衣服被汗水、雪水浸透,冻得在寒风中发抖。

林业人上可登千刃峰,下可临万丈渊,既然要想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就要经得起大自然的挫折。扎荒应该算得上是林区调查中最具挑战的,以前没有露营专用的帐篷,老一辈都是背上塑料篷布、手电筒、锅、煤油灯、简单的食材,到站后选择相对安全适合露营的地方,捡起树枝,大家动手搭一个简易的帐篷安顿下来,用枯树枝叶生火下碗夹生的面条(高海拔原因),就着咸菜来犒劳自己一天的劳顿。虽然在林区工作的路途上,我们的工作者经历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真正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有对大山的征服感和战胜恐惧的喜悦感,一切又那么值得。
     自然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之际,作为园区之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学习大熊猫公园体制建设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专业化人才队伍做出应有贡献。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林业人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奋发向上。“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群体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值得每一个林业人学习。林业精神,勇攀高峰。在自然保护事业的道路上,我们林业人将继续逐梦前行,无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