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每一个地方,或高山,或湖泊,或丘陵,或平原,或草原戈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底蕴。作为岷山东端绿色宝库的白水江保护区,不仅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甘肃来说,她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广袤的陇原大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承载着保护国宝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历史使命。而白水江保护区的底蕴,则是面积18.3万公顷、覆盖率87.3%的森林、5130多种植物、485种脊椎动物,包括110只野生大熊猫、2000多只金丝猴和羚牛,构成了完整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白水江人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砥砺前行,为了国宝大熊猫,为了守护这座绿色宝库,奉献了春春和汗水,甚至生命。
护林人薛占奎爱树如子
薛占奎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土河保护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在长达20年的自然保护工作中,他几十年如一日,克己奉公,默默奉献,守护在大山深处,做一名拓绿者,护林人。八十年代初,在他所管辖的红土河三仓、草河一带,由于过度砍伐导致大片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金丝猴、羚牛等国宝家园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薛占奎和同事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复生态工程的壮丽事业当中,开始植树种树,拓绿护绿-为自然还账。天刚现曙光,薛占奎和同事们就背上树苗,扛上铣、镐、耙、锄等工具,带上干粮和水,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匍匐在陡峭的山坡里,把一株株承载绿色希望的幼苗植种在每一道山梁,每一个山坡。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昔日的荒山禿岭披了绿装,换了新颜。这工作一干就是20年!这片青山,这片树林,从此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看着这些树从树苗逐渐长成大树,薛占奎就像看着自己的娃儿长大一样,和它们非常有感情,如果发现哪棵树死掉,自己也会心疼难受很多天。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薛占奎却是因为与树的特殊情感才干上了护林人的职业。为了保护事业,他把家也安在了保护站。三仓草河呈现出勃勃生机。生活在周边的村民们欣喜不已,大家都自发地参与到爱林护林的活动中。薛占奎更是整天围着树转,一天24小时都在山上生活,每天都和树打交道。薛占奎爱树爱到了极致。每次巡山,他总是将所巡之处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些垃圾挂在树枝上,他会不惜往返山路取来长杆钩垃圾;发现树根处有杂草,他冒着滑落山脚的危险俯下身子去除草。“和树的感情太深了,不想看到这些树有一点瑕疵,即使付出再多,我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最让薛占奎心疼的是,经常看到有人不爱惜树木。任意损坏树木、乱砍滥伐等现象也发现了很多。“这些树都是我看着长大的,我深知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不易,所以看见这些不文明现象我就特别生气!”坚守护林人的职业操守,薛占奎经常在巡山路途中制止那些损坏树木、非法狩猎,以及容易引起火灾隐患的不文明行为,也让很多人熟悉了红土河保护站的那个憨厚朴实的倔老头。
有一次,他去巡山查林,在一片林子中,当他发现林间五颗被砍伐的松树树桩后,他心痛极了,立即抱着残留的树桩嚎啕大哭:“我可怜的树啊,是谁砍倒了你?是谁夺去了你的生命?!”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白水江人的这种爱树如子的敬业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当地村民,从此以后,他们把爱林护林、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家园作为最重要的光荣事业,并付诸实施。薛占奎多年来一直配合保护站的护林防火工作,走遍了他所管辖区域的山山水水,村落旮旯,对社区群众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作斗争,把青春和汗水默默奉献给他深爱的山林。
护林工作单调枯燥,但薛占奎总能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看着满山的翠绿,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清脆的鸟语……背后却凝聚着多少植树人、护林人的艰辛。衷心希望,每一个享受了绿色、生态的普通人都能将植树、护林看做自己的义务;衷心希望,如薛占奎般的护林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衷心希望,我们身边山常青,水常绿,薛占奎爱林如子的精神长存。
为保护事业献身的熊猫卫士
2012年,白水江保护局开始全国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工作。大熊猫普查十年一次。调查队的队员们用双腿丈量了摩天岭山地中动、植物样线700多条,历时一年多,行程8000多公里。爬过无数山崖,越过无数条溪流,上云端下河滩,顶烈日,冒风雨,浸汗水,洒热血,踏遍青山。队员从最初的30人,中途因伤病等原因仅剩18人。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法---在18万公顷的保护区地形图上绘出720条覆盖所调查目标线路,按图走线。
2012年8月23日这天,张锐带向导杨生俊从刘家坪东沟出发,转而进左侧的厂沟,目的地是去望乡台,调查样线是wxx-1196-wxx-v302线。临走时张锐豪气干云地对其他队员说了句:“我要登上望乡台上望一望”!也许,他离家太久了,他太想念他的父母亲人了,望乡台,这个地名早已触动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之所以叫望乡台,据当地老百姓讲,此地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异常,终年不见一丝阳光照耀,是阴森极寒极恐之地。过去,当地老百姓中有好几个年轻人涉险其中,终归命陨于此。所以一提起望乡台,老百姓谈闻色变,讳莫如深。而在古时候,望乡台本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道教鬼神观念的成熟和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道教逐步把望乡台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
但是,张锐作为一名年轻的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自然是听到这些传闻的,只是他根本不屑一顾。在他的心中,事业是第一位的,大熊猫安全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包括困难、艰险、挫折、苦难、阻力、逆境、厄运、灾难、障碍等等,他认为,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强大的自信心支撑,因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是可以跨越、征服的。正因为有了这金子般的心灵,强烈的事业责任心,他就表现得义无反顾,从而激发了征服困难的动力。然而,事情往往就出乎意料,终归以悲剧结束,让人始料不及,扼腕长叹。
从厂沟到望乡台,沟深林密,水流湍急,地形极其复杂,只要在沟里喊一声,回荡声便会连绵不绝,终日不见阳光,森然、阴冷。张锐他们的线路是顺沟而上,要穿越四个跌坑,且一个比一个险,在越过第三个跌坑来到第四个时,也就是说,距望乡台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道路却更加艰险,张锐和向导站脚的地方仅有二人容身的空间,况且要越过第四个大跌坑,必须从壁岩上爬过去,再纵身往上一跳,抓住上面小碗粗的小松树方能登上梁顶。但是这样做实在太危险了,如果抓不住小松树或脚下失滑,就有跌下二十多米高悬崖的危险。向导观察了一下地势后对张锐说:“太危险了,不能再上去了”。张锐左手推了推眼镜,看了看地势,做了次深呼吸,对向导说:“我来试试吧。”说完小心翼翼地爬过石壁,纵身一跃,右手便抓住了头顶壁岩上的小松树,不幸的是,在他单手抓住小松树树干的同时,脚下却无立足之地,致使整个身躯失去了重心,我们的英雄张锐失手跌下了二十多米高的悬崖。措手不及的向导急忙滑向沟底救援,这时,跌下悬崖的张锐却顽强地坐了起来,捂着头说好痛。向导用自己的背心撕开给张锐头部包扎,因跌下来时后脑撞在乱石上,撞开两道血口,鲜血汩汩溢出,即使经过包扎处理,但由于伤口太深,终是无法有效止血。
向导把张锐扶着轻轻躺下说:“你休息一下吧,我去找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救援。”向导走了约三十分钟又折了回来,一是没找到信号,二是不放心重伤的张锐,他看了看张锐的伤情,又搬来几块大石靠在张锐周围,以防止张锐翻身时再次掉下下面的悬崖,并在周围找了些干树枝在张锐身旁生着了火后,才匆匆离去继续找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救援。
这时的张锐,因失血过多,脸变得越来越苍白,再加之厂沟潮湿阴冷,一股痛彻心扉的寒意袭击着他。本来意识有些模糊的他却异常的清醒起来,他此刻多想回到那个温暖的家来接受妈妈的爱抚和爸爸的关怀。他甚至有些绝望:我人生的道路就这样走完了吗?我还没有和爸爸妈妈道个别,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队友,我还没有跟你们说再见啊,我还没有过24岁生日呢,我的希望,我的梦想就这样结束了吗?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我的父母需要我的赡养,我只要平淡的过一生,陪着父母慢慢老去。我还没有谈过恋爱呢,我还要去和我儿时的玩伴道个别,再到我生活过的街道院落学校走一走。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值得我留恋,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不想过早的离开这个世界,我的队友正等待我的归队。中秋国庆节快到了,如果队里放假,我就回家陪父母过节……但是这一切恐怕都不能了,爸爸妈妈,请原谅孩儿吧,孩儿不孝,不能给你们二老尽孝了,孩儿要先走一步了,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你们的儿子……
待到向导第三次打通救援电话后赶到张锐身边时,张锐的意识已逐渐模糊了,向导连声唤醒张锐后对他说:“你再坚持一会,救援的人马上到了”。张锐轻轻地说:“我恐怕等不到他们来了”。说完又昏迷过去。
晚二十二时许,一轮残月缓缓升上了望乡台,清冷柔和的月光照在张锐英俊而稚气未脱的脸上,就像妈妈的眼睛,张锐缓缓睁开眼睛,轻轻叫了声:“妈--妈”便闭上眼睛,带着无限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年仅23岁的张锐因调查大熊猫工作去世的消息震惊了全国林业系统,为保护事业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这在历届全国大熊猫调查中是及其罕见的。白水江人失去了一名优秀的熊猫卫士,父母失去了唯一的孩子。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岷山上的大熊猫救护队
丹堡河流域是整个岷山山系中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更是全区生态环境最丰富、自然风光最美的区域。区内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角雉等珍稀动物随处可见,连香树、水青树、紫斑牡丹、香果树、云杉等珍稀植物遍布林间。
然而,一场巨大的灾难却悄然降临国宝大熊猫的家园,大熊猫遭受灭顶之灾。
1983年,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爆发大熊猫主食箭竹开花的重大灾情。几乎在一夜之间,四川卧龙、平武、九寨沟、甘肃文县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绿色的竹海瞬间被无数紫褐色的花朵所取代。作为重灾区的白水江保护区,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主要有缺苞箭竹、青川箭竹、糙花箭竹、龙头竹和团竹5种。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后99%以竹类为生,一旦竹子开花,成片的竹林将会死亡,熊猫将会饿死。白水江保护局及时成立了救灾领导小组,抽调14名同志分4组到保护区内的白马河、丹堡河、刘家坪、让水河等保护站展开调查。经调查,箭竹开花受灾面积达1127公顷。1984年 4月12日,文县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决定从县、乡、保护局、白林局等单位抽调106人组成灾情调查队,保护局抽40人,全面开展调查工作。6月,灾情调查内外业全部完成,有36只大熊猫生活在灾区。于是,长达5年之久的大熊猫抢救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经调查队同志的努力,结果为:除文县肖家、中庙和武都的红土河境内无大熊猫分布外,其余11个乡镇都有大熊猫分布,共156只,其中保护区内142只,岷堡沟、尖山、城关14只。
作为重灾区,从丹堡河辖区的阳山河流域的穿心店、珠塔碾、大回山、小回山、琵琶林、吊草坡、花草坡、平石板沟、柳树湾、正湾、叶子坝、竹子坡、毛仁梁、李家山,到阴山河流域的大坝沟、石布沟、长尾坝、竹泥坨、景爱坡、磋咯梁,延伸到铁楼保护站辖区的石门沟、元草坡一带,都成了大熊猫主食箭竹开花的重灾区。
随着大熊猫生活区大面积开花,食物短缺,无食可取,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命,大熊猫被迫从原先的领地一退再退,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在丹堡和铁楼一带,竹子未开花的地方仅剩碉楼、邵家梁、蓖麻沟、元草坡这些靠阴坡的狭小地带,大量的大熊猫相继逃到这些狭小地带生活。保护局兵分两路,在丹堡的邵家梁和铁楼的元草坡建立了大熊猫观测点,对该区域的大熊猫进行观测、调查、抢救、保护。
邵家梁在丹堡保护站辖区的阳山河流域,离保护站有两天的路程。山高林密,沟谷纵横,人烟稀少,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邵家梁也是保护局搞科研、巡护监测的落脚点,山脊周围高大的乔木密密扎扎,遮天蔽日,在山脊上,有一块平缓的空地,距离驻地300米处有一眼泉水,为生活带来便利,是野外安营扎寨最理想的场所,工作人员只要带够足够的食材,在这里驻扎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休息的“房子”是临时搭建的庵房,睡大通铺。庵房是用简易树枝搭建而成,先是用石块在空地筑一道两米高的石墙,再砍十来根稍大点的椽子,一头搭在石墙,一头搭在高坡,算是房屋横梁框架;再削若干木棍立于四周,留出一个出入的门,用竹条把四周像编背篓一样编围起来,顶部再盖上竹梢、树枝,盖实铺严,密不透风;屋顶空间只盖一半,就是大通铺上方,算是正屋,另一半敞开,算是“院落”,一座简易庵房就搭建成了;靠庵房里面,再用叉状的树枝六根,定在地上,呈长方形,用两根大小尺寸合适的椽木固定,把若干树枝铺在上面,建成一个可容纳十余人的大通铺,再铺上竹梢、棉絮、睡袋;床前有一个火塘,用树枝支起一个三脚架,用荆条捆绑好再选一个挂钩状木棍,固定在在三角交叉处,把钢筋锅提把两头,事先用铁丝轧成提把,挂在树钩上,离地面一米高的样子,就近砍拾些柴火,找些枯枝落叶点燃,熊熊篝火燃烧起来,昼夜不息,一是烧水做饭,二是烤火取暖。火塘周围搬些石块放置,闲暇之余围着火塘烤火、吃饭、闲聊。林区阴冷湿气重,即使在炎炎夏日,每逢下雨天或者夜晚,气温骤降,如果没有火取暖,驱逐寒气,再好的身板也难以抵御。睡大通铺次序也是有讲究的,在野外生活,不分贵贱,不管官职大小,不论资排辈,以年龄为准,年龄大的,睡中间,年轻力壮的睡两边。由于路途远不方便,带的棉絮有限,睡觉只脱鞋子不脱衣服,和衣而睡。有一年冬天,时为保护局团委书记的何伟(现为甘肃省副省长)与管理局其他领导同志一行四人,去看望慰问邵家梁观测点上的同志,路途远,走了整整两天才到达。观测点上的都是男同志,就她一个女同志,于是就在通铺中间挂起两块红毯,算是隔墙,供她休息。但是一下子来了四个同志,大通铺不堪重负,睡到半夜,支撑床的树干断了,“轰”的一声响,十多人全部跌下床来,又一阵忙活,等大家收拾好躺下时,天已经亮了。
观察点上的队员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在大熊猫活动区域内对周围大熊猫活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竹子开花灾情、大熊猫生境及栖息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必要时,购买猪、羊肉食投放在野外,为找不到食源的大熊猫提供生活保障。“当时我们在邵家梁观测点。每天从观测点出门,大熊猫就碰在怀里。每天碰见7、8只大熊猫是常有的事,常常发生大熊猫为争夺地盘、争抢食物而打架。我们调查队员每天都有不同的线路,漫山遍野的跑,大冬天,条件差,穿着单衣单裤子,冷得直打颤,卯足劲了的跳。”时为调查队员的司文军提起抢救大熊猫时的经历,感慨不已。
1984年8月的一天,蓖麻村村民向调查队反映说有一只大熊猫在叶泽坡---蓖麻村一带活动,且精神状况差。调查队立即带上食物赶赴现场调查了解,后留队员尤显龙、徐春珍二人负责观察这只大熊猫。两个月过去了,大熊猫无异常。有一天,局里通知尤显龙、徐春珍去县上参加大熊猫救灾工作会,谁知返回时大熊猫却死了,这让尤显龙非常伤心,他蹲在大熊猫尸体旁捶胸顿足,痛哭不止:“大熊猫啊大熊猫,你为啥就死了?我整整把你守了两个月,都好好的,我就开了个会,你就死了,你死了我咋给局里交代哩。”后经化验解剖,大熊猫肠道内蛔虫结团,引起肠梗阻而死亡。
队员郑兴平带民工到穿心店去调查大熊猫灾情,大雪封山,小环境地形复杂,不久二人就分开了。下午返回时,二人联系不上,就各自凭直觉往驻地赶。但是郑兴平走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返回的路,雪越下越大,直到天快黑了也没有走出山谷。回顾四周,白茫茫一片,偶尔还传来野兽低沉地嘶鸣声,被一种巨大的死亡恐怖气息笼罩,浑身冷汗淋漓,求生的欲望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克服寒冷、饥饿和疲劳,经过多次冲刺,终于爬上一个半山腰的岩洞安身立命。之所以爬上岩洞,一是洞里干燥,可以御寒,二是居高临下,防止野兽袭击。但是岩洞周围除了冰冷的岩石,找不到一根树枝拾掇取暖,他爬出洞外捡拾了些残枝落叶从兜里掏出火柴点燃。置身于半山腰的岩洞,供捡拾的枯枝落叶有限,还不能一次性烧完,每次只能点一小撮,烤烤手,过半小时再点燃一小撮。尽管洞外寒风凛冽,飞雪乱舞,但弱小的火苗,让他感觉到了温暖,带来了光明,照亮了生存的希望,强大的求生欲望使他始终保持着身体的机能。他也不敢睡,那怕一小会都不行,他知道,一旦睡着了也许永远醒不来。
郑兴平咬着牙坚持了一夜。天刚麻麻亮,他起身活动了一会有些僵硬的身躯,爬出洞外往驻地赶。行到半路,与寻找他的队友会合,紧绷的神经一刹那得到释放,他轰然倒地,队友急忙把他放进准备好的担架,几十人轮流抬着他下山进城抢救。原来,那名与他一起调查的民工与郑兴平在山中走失后,找了很多地方始终没有找到他的踪影,就只好回驻地汇报了他的情况,调查队立即发动所有队员、附近村民近百人拿着手电筒、点起火把在穿心店一带开展拉网式搜山行动。只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大山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所幸的是,在同志和乡亲们的帮助下,郑新平有惊无险平安归来了。
作为岷山地区野生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白水江片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最高海拔达4000余米,最低海拔仅500余米,地形极其复杂,工作条件极其艰苦。42年来,白水江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常年坚守在保护第一线,为了国宝大熊猫,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山林,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大熊猫的守护神!